1. 法律明确禁止讨债公司存在
我国自1993年起已多次发布政策文件,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讨债公司注册和经营。例如:
1993年国家工商总局规定停止办理“讨债公司”的登记注册[[10][12][13]];
1995年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联合禁止以讨债为名义的企业注册[[10][12]];
2025年《民法典催收公约》进一步强调,只有依法取得资质的机构才能进行催收,禁止未经授权的个人或机构参与。
结论:任何自称“正规”的讨债公司均不合法,其经营活动可能涉嫌违法[[9][10][18]]。
2. 非法催收的常见手段与风险
非法讨债公司常通过威胁、骚扰、暴力等方式施压,例如:
非法拘禁、恐吓债务人[[1][9]];
泄露隐私信息或伪造法律文件[[9][48]];
雇佣社会无业人员或刑满释放人员[[1][12]]。
此类行为可能触犯《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导致刑事责任或行政处罚[[1][48]]。
二、合法催收的途径与规范
1. 合法催收的基本原则
主体合法:需基于合法债权(如合同、借条、法院判决等),或委托经公安机关备案的合规催收机构;
行为合法:禁止暴力、威胁、骚扰,催收时间限制在8:00-20:00,不得泄露隐私[[48][32]];
程序合法: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法定途径解决债务纠纷[[9][48]]。
2. 具体合法催收步骤
协商与调解:通过书面函件或调解委员会沟通还款计划,达成协议后可公证[[48][12]];
司法途径:
民事诉讼:收集证据(借条、转账记录等)后向法院起诉,申请财产保全或支付令[[48][12]];
刑事报案:若涉及诈骗或非法占有,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强制执行:法院判决后申请查封财产或限制债务人高消费[[48][12]]。
3. 委托第三方机构的注意事项
核实资质:选择经营范围包含催收服务且完成备案的机构,避免“黑催收”;
签订协议:明确授权范围及禁止行为,保留催收过程记录以规避连带责任[[48][32]];
监督执行:定期核查催收合规性,防止暴力或骚扰行为。
三、最新政策与行业规范(2025年更新)
1.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
催收限制:仅限联系债务人本人,禁止骚扰亲友(失联等特殊情况除外)[[32][35]];
频次与时间:每日电话催收不超过3次,禁止在22:00-8:00催收[[32][35]];
现场规范:上门催收需2-3人持证,禁止进入私人住宅;
责任划分:金融机构需对委托的催收公司行为负责,违规将连带处罚。
2. 债务人权益保障
债务人享有知情权、反催收权及法律援助权,可举报非法催收行为[[26][48]];
催收机构需保护债务人隐私,违规泄露信息可能面临刑事责任[[32][48]]。
四、风险提示与建议
1. 诉讼时效与执行风险
债务纠纷的诉讼时效为3年,超期可能丧失胜诉权;
即使胜诉,若债务人无财产可执行,法院可能终结执行程序。
2. 预防债务纠纷
签订规范借款合同,明确金额、利息及还款条款;
要求抵押或担保,定期对账并保留书面确认。
讨债公司本身不合法,其经营活动存在较高法律风险。债权人应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护权益,若委托第三方机构,需严格核查资质并监督其行为。2025年新规进一步强化了对催收行业的规范,强调平衡债权人与债务人权益,推动市场合规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