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债公司骚扰

一、明确法律底线,判断催收行为违法性

1. 合法催收与非法催收的界限

合法催收应通过协商、书面通知等文明方式(如电话提醒、发送律师函等),且需遵守《民法典》及《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若催收方存在以下行为则属违法:

  • 频繁拨打骚扰电话(每日超过3次或夜间22:00至次日8:00催收)
  • 向债务人亲友发送威胁、侮辱短信,或泄露债务隐私
  • 使用暴力、恐吓、非法拘禁等暴力或“软暴力”手段
  • 伪造国家机关名义进行威胁
  • 2. 可能触犯的罪名

  • 催收非法债务罪(如涉及高利贷且情节严重)
  • 寻衅滋事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或传播通讯录信息)
  • 二、应对策略与救济途径

    1. 收集并固定证据

  • 关键证据:保存通话录音、短信截图、骚扰录音、催收函件等,特别注意记录催收方的身份信息(如公司名称、工号)
  • 第三方证据:若亲友被骚扰,可要求其配合提供通话记录、短信内容作为辅助证据
  • 2. 报警处理

  •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6条,多次发送恐吓信息、干扰正常生活、威胁人身安全等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催收方处以拘留或罚款。例如:
  • 短信中包含“涉嫌骗贷”“录入征信”等虚假恐吓内容
  • 冒充公检法人员或使用“呼死你”软件轰炸
  • 3. 民事诉讼维权

  • 主张人格权侵权:若催收行为导致社会评价降低(如向亲友散布不实信息),可依据《民法典》第1024条提起名誉权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及精神损害赔偿。
  • 隐私权保护:未经同意获取通讯录并骚扰第三方,违反《民法典》第1032-1034条,可追究侵权责任。
  • 4. 向监管部门投诉

  • 向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银等举报金融机构违规外包催收
  • 通过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平台投诉骚扰电话/短信
  • 5. 申请支付令或提起诉讼

  • 若债务关系明确且无争议,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需15日内执行)
  • 争议较大时,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债务合法性及还款金额(注意3年诉讼时效)
  • 三、预防与注意事项

    1. 规范借贷行为

  • 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避免签署“砍头息”或利率超过LPR4倍的高利贷合同
  • 签订借款协议时明确禁止通讯录采集及第三方骚扰条款
  • 2. 应对技巧

  • 接到催收电话时,可要求对方提供公司名称、工号及委托证明,并声明仅接受书面沟通
  • 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及时异议违法催收记录
  • 四、法律援助资源

  • 免费咨询:通过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中心或律师协会获取帮助
  • 专业律师介入:针对复杂案件(如涉及跨境催收或集团化暴力催收),委托律师调查催收公司资质及关联方,提高胜诉率
  • 提示:若催收方已停止经营(如被曝光公司人去楼空),需及时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防止债务关系主体消失导致执行困难。

    首页
    微信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