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的讨债行业中,最典型的骗局模式是以“高价收购债权”或“零成本代理”为诱饵,吸引急于回款的债权人签订协议。这些公司声称以市场价数倍的高折扣(如五折)收购无抵押债权,甚至承诺“全风险代理,回款前不收费用”。然而实际操作中,催收公司会以“案件登记费”“评估费”等名目收取数千元费用,随后再追加“挂牌费”“差旅保证金”等各类小额支出,形成连环收费。例如某受害者透露,在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后,被要求支付2888元登记费,后续又以“核实债务人资产”为由收取1.5万元。
此类骗局的底层逻辑是利用债权人的焦虑心理。由于执行难的案件往往已被法院判定为“无财产可供执行”,催收公司刻意营造“发现隐藏资产”的假象,甚至虚构内部关系网或特殊调查手段。但实际上,正如深圳执行律师琪哥分析:“市场价格仅0.1折的债权,催收公司却愿以五折收购,其背后必然存在转移风险或二次收割的动机。”
二、软暴力催收的灰色产业链
郑州催收行业的另一大乱象是软暴力手段的普遍化。从业者通过非法获取债务人通讯录、家庭住址等信息,对债务人及其亲友进行电话轰炸、短信恐吓,甚至伪装成银行或司法机关施压。例如中原区郭先生遭遇的案例中,催收方不仅掌握了其3岁孩子的姓名,还在儿童节当天骚扰幼儿园老师,通过社会关系网制造心理压迫。
部分催收公司更将软暴力升级为系统性威胁。据记者暗访,郑州某团伙要求成员身高1.8米以上,通过人数优势形成“上门威慑”,同时配备隐秘摄像设备记录催收过程以规避法律风险。其话术模板显示,针对女性债务人会发送黄色图片或视频进行精神摧残,迫使对方为“保全名誉”而还款。这种介于法律边缘的操作,使得郑州在2015-2019年间爆发多起恶性事件,仅2019年某案就涉及3000余名受害人,涉案金额超800万元。
三、反催收诈骗的寄生生态
近年来,郑州催收行业衍生出新型“反催收”骗局。某些公司打着“债务优化”“法务援助”旗号,向负债人收取债务金额5%的服务费,谎称能通过伪造医疗证明、信访投诉等手段减免息费。2024年郑州警方破获的BN法律咨询公司案中,犯罪团伙利用短视频平台引流,PS营业执照、伪造协商记录,导致200余家金融机构受损。
这种双向收割的商业模式暴露出行业系统性漏洞。一方面,负债人支付高额费用后,催收公司仅通过呼叫转移制造“已协商”假象;伪造的投诉材料挤占监管资源,仅数禾科技协助侦办的案件中,就发现超过1.2万条虚假信访记录。某网贷从业者指出:“这类公司实质是将债务风险转嫁给社会,最终由金融机构和纳税人买单。”
四、法律风险与行业治理困境
郑州催收乱象的根源在于法律约束与行业监管的失衡。尽管《刑法》明确将暴力催收纳入寻衅滋事罪范畴,但实际执法中,对于电话骚扰、心理胁迫等软暴力行为仍存在认定困难。2019年郑州警方打击的某催收团伙中,18名成员通过“合法话术包装”,在两年内非法获利超千万元,却仅以“扰乱社会秩序”被刑拘。
从行业生态看,催收公司与金融机构形成畸形共生关系。部分银行将信用卡欠款委外催收,默认第三方使用灰色手段。某股份制银行郑州分行负责人坦言:“官方催收成本是委外的3倍,且合规要求限制了效率。”这种利益驱动下,郑州催收行业长期游走在法律边缘,直至2023年警方联合金融科技企业建立“黑灰产名单共享机制”,才初步遏制乱象。
总结与建议
郑州讨债行业的乱象本质是金融信用体系缺陷的投射。从虚假承诺、软暴力催收到反催收诈骗,暴露出法律执行、行业监管与公众金融素养的多重短板。建议从三方面破局:一是建立全国性债权交易登记平台,压缩灰色催收生存空间;二是推广“警企数据联防”模式,利用AI技术识别非法催收特征;三是加强债务纠纷普法教育,引导公众通过仲裁、资产查控等合法途径维权。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区块链技术在债权追溯中的应用,或借鉴德国《反不正当债务催收法》的立法经验,构建更具刚性的行业规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