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能源车企供应商围堵总部事件(2025年3月26日)
1. 事件背景
嘉兴某新能源车企因资金链断裂,拖欠多家供应商款项,导致供应商采取围堵总部、拉横幅等激进方式维权。现场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引发公众对债务纠纷合法解决路径的关注。涉事企业此前已解散研发团队,并存在员工薪资拖欠问题。
2. 法律争议
根据《民法典》第579条,企业有履行债务的法律义务,但现实中常以“经营困难”拖延支付。
供应商的维权行为需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否则可能面临法律风险。例如,2023年嘉兴法院曾对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企业追究刑事责任。
3. 社会与经济影响
事件反映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坏账率上升(2024年同比上升23%),新能源行业成重灾区。
产业链“捆绑式”合作模式加剧风险,如主机厂解散导致上游供应商订单锐减。
二、法院强制执行与失信曝光(2025年3月25日)
1. 集中执行行动
嘉兴法院针对“老赖”开展专项行动,例如:
海宁法院凌晨突击抓捕涉案250万元的王某丰,并司法拘留;
平湖市涉黑团伙因高利贷暴力催收被判刑,其威胁债务人、持刀讨债等视频成为定罪证据。
2. 失信名单与网络曝光
嘉兴新塍镇翁金鑫因诈骗被全网通缉,相关视频包括警方通报和当事人控诉内容。
社交平台话题如“嘉兴失信被执行人”通过短视频揭露债务人逃避债务细节。
1. 恶性案件曝光
平湖“阿占”团伙曾拍摄威胁八旬老太的视频,并通过抖音展示暴力手段,最终被警方捣毁。
石某因2025元债务纠纷持刀杀害债务人,案件细节引发对非法催收的警示。
2. 合法维权与风险提示
嘉兴司法局提醒需通过诉讼、调解等合法途径解决债务问题,警惕非法讨债公司。
部分讨债公司以“不成功不收费”吸引客户,但其合法性存疑,且可能涉及暴力或欺诈。
1. 重组与法律策略
本地律师建议采用债务转移、债转股等方式,结合《企业破产法》制定重整计划。例如:
温州推行的“银行-债务人协商”模式可借鉴,通过个性化还款计划化解危机。
涉及刑事与民事交叉案件时(如合同诈骗),需协调法律程序以最大化追偿效果。
2. 线上服务与法律援助
嘉兴部分律所(如浙江子城律师事务所)提供全天候在线咨询,支持远程案件评估。
司法局推动的“嘉家无忧”调解品牌可为家庭债务纠纷提供专项支持。
五、最新舆情与公众讨论
1. 争议焦点
企业高管责任(如挪用资金支付个人开销)、地方监管缺位及《公司法》修订中的“董事信义义务”条款。
社交平台对“按闹分配”现象的担忧,部分网民呼吁加强供应链金融创新和区块链技术应用。
2. 官方回应
嘉兴法院试点“执行通知前置”程序,将履行义务告知嵌入审判阶段,2023年执结率提升18%。
总结与建议
合法途径优先:通过诉讼、仲裁或司法局推荐的专业律师(如邵薛斌、郑路祥等)解决债务纠纷。
风险防范:企业需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参考小米集团的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实时监控现金流。
社会监督:公众可通过法院官网或“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失信名单,避免与高风险企业合作。
如需进一步核实或获取视频链接,可参考嘉兴市司法局官网或联系相关律所获取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