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上催收手段
1. 电话与短信轰炸
“呼死你”循环呼叫:通过高频电话或短信骚扰,每分钟拨打一次,持续多日,甚至使用虚拟号码或改号软件隐藏。
威胁与恐吓:谎称法院传票、起诉、上门催收或刑事责任,伪造律师函或山寨起诉状,利用心理压力迫使还款。
联系亲友及单位:通过借款人注册时提供的通讯录信息,拨打亲友、同事电话,甚至群发催款短信或邮件,公开欠款信息。
2. 网络曝光与隐私侵犯
公开个人信息:在社交平台或催收网站公布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等隐私,标记为“老赖”。
社交圈施压:在借款人社交账号评论区留言、私信轰炸,或通过点外卖、寄快递等方式暴露其地址。
3. 伪造证据与虚假信息
发送法院验证码或虚假定位,制造即将起诉或上门的假象。
篡改图片或聊天记录,威胁发送、P图侮辱借款人。
二、线下催收手段
1. 上门威胁与恐吓
派遣催收人员到借款人住所或单位蹲守,通过言语威胁、贴大字报、拉横幅等方式施压。
部分公司采取极端手段,如将借款人带至偏僻地点进行恐吓或人身控制。
2. 非法调查与定位
通过社保查询、外卖订单、打印登机牌等手段获取借款人最新地址及工作信息。
利用“关系”非法定位手机或车辆,监控借款人行踪。
3. 暴力或软暴力行为
如泼油漆、堵锁眼、破坏财物,甚至肢体冲突。
软暴力包括长期跟踪、骚扰家属,或在公共场合制造舆论压力。
三、法律风险与应对建议
1. 违法性分析
上述手段中,频繁骚扰、公开隐私、伪造文件等行为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刑法》等,可能构成寻衅滋事、非法拘禁、敲诈勒索等罪。
律师指出,网贷合同若存在高利贷或“裸条”抵押,合同本身无效,催收骚扰亲友亦属侵权。
2. 合法应对策略
保留证据:录音、截图、保存通话记录,记录催收人员信息。
投诉与举报: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12378(银监会)等渠道投诉。
法律途径:若被起诉,可反诉高利贷;协商还款时优先偿还合法本金及合理利息。
心理建设:屏蔽骚扰电话,设置陌生号码拦截,避免以贷养贷。
四、催收行业新规与趋势
2024年发布的《催收业务指引》明确禁止夜间催收(22:00-8:00)、爆通讯录、骚扰单位等行为,要求金融机构优先选择合规第三方公司。智能催收和大数据分析逐渐替代传统暴力手段,但行业自律仍待加强。
网贷讨债公司的手段多样且多涉非法,借款人应优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债务问题,避免因恐慌还款而陷入更大风险。若遭遇暴力催收,及时报警并保留证据是维护权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