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官方文件,讨债公司的存在和经营活动均不合法。以下是官方对此问题的明确立场和法律依据:
一、法律禁止讨债公司注册与经营
1. 禁止注册登记
自1993年起,国家工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停止为公检法司机关申办的“讨债公司”及类似企业登记注册,并清理已注册的此类公司。随后,1995年、2000年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多次联合发文,明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任何形式的讨债公司。2025年最新法规仍延续这一立场,强调催收行为必须合法合规,禁止非法催收机构存在。
2. 非法经营的法律后果
未经合法注册的讨债公司若从事催收业务,可能涉及非法经营、暴力催收等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对威胁、恐吓、绑架等非法手段的催收行为将依法惩处。
二、官方对委托讨债行为的定性
1. 委托讨债的法律风险
即使债权人委托他人或公司追讨债务,若受托方采取非法手段(如暴力、骚扰、非法拘禁等),委托人可能承担连带民事责任,甚至面临刑事责任。例如,合同中约定“禁止使用非法手段”并不能完全免责,因合同条款仅约束合同双方,对第三方无约束力。
2. 合法追债途径的强调
官方明确要求债权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债务纠纷,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申请支付令等。2025年新发布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进一步规范了合法催收行为,限制催收时间、频次,并禁止骚扰无关人员。
三、当前行业现状与监管趋势
1. 讨债公司隐蔽化运作
尽管法律禁止,部分机构仍以“信用征信公司”“商账催收”等名义变相开展讨债业务。但这些机构若超出经营范围或采用非法手段,仍属违法。
2. 监管趋严与合规化转型
2025年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第三方催收机构实施准入和退出机制,并强化技术监管(如全程录音、算法合规性审查等)。国家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鼓励合法催收与司法协同,打击“反催收”灰黑产业。
四、官方建议与风险提示
1. 债权人注意事项
2. 债务人权益保护
债务人若遭遇非法催收,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通过诉讼维权。2025年新规明确禁止骚扰无关联系人,并限制催收时段(如每日22:00至次日8:00禁止催收)。
官方立场明确:讨债公司不合法,委托非法机构追债风险极高。债权人应通过诉讼、调解等合法途径解决债务纠纷,避免因不当催收引发法律责任。国家正通过完善法规、强化监管推动催收行业合规化,未来非法讨债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