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债公司打电话骚扰单位怎么办啊

一、立即采取的应急措施

1. 内部统一应对口径

向公司内部(尤其是人资部门、前台)明确:接到催债电话时,一律回复“该员工已离职”或“无此人”。此举可减少催收方继续纠缠的动机,降低骚扰频率。

2. 设置电话拦截与录音

  • 联系运营商开通“陌生号码拦截”功能,或通过单位座机系统屏蔽高频骚扰号码。
  • 对所有催收电话进行录音,记录来电时间、号码、催收公司名称(尽量套取信息),作为后续投诉或报警的证据。
  • 二、合法维权途径

    1. 向监管部门投诉

  • 银(12378):针对涉及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催收,可直接投诉其违规行为。
  • 互联网金融协会:通过官网举报网贷平台的违规催收。
  • 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骚扰电话,提交录音、通话记录等证据。
  • 2. 报警处理

    若催收方存在威胁、辱骂、频繁骚扰(如一天超3次电话)等行为,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可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催收方处以拘留或罚款。若涉及非法获取员工个人信息(如社保、征信记录),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可追究刑事责任。

    三、长期防范与法律应对

    1. 向员工明确责任

    提醒涉事员工自行处理债务问题,若员工在职期间因债务影响工作,可依据劳动合同或公司规章处理。同时建议员工通过协商还款、债务重组等方式解决。

    2. 发函警告催收公司

    以公司名义向催收方发送书面通知(需留存凭证),声明:“根据《民法典》第1033条,禁止以电话骚扰方式干扰他人生活,请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若继续骚扰,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名誉损失。

    3. 保护员工隐私信息

    核查员工社保、征信信息是否被泄露。若发现催收方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信息(如购买数据),可向网信办或公安部门举报。

    四、注意事项

  • 避免主动协商债务:公司无义务代员工处理私人债务,切勿承诺“转达”或“协助解决”,以免被催收方视为责任关联方。
  • 警惕暴力催收升级:若催收方出现上门威胁、张贴大字报等行为,立即报警并申请法院人身安全保护令。
  • 法律依据摘要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多次发送骚扰信息干扰他人生活,可处5-10日拘留及罚款。
  • 《民法典》第1033条:禁止以电话、短信等方式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
  • 《刑法》第253条: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 建议综合采取“内部沟通+外部投诉+法律施压”策略,优先通过投诉渠道施压,若无效则报警处理。如需进一步指导,可联系当地法律援助机构或律师。

    首页
    微信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