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1. 核实对方身份
要求提供书面证明:根据《民法典》规定,债权人或合法委托的第三方有权催收,但必须提供债务凭证。可要求对方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发送《债务确认函》(包含债权人名称、债务金额、合同编号等)。
验证公司合法性: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催收公司是否注册,若对方拒绝提供公司名称或注册信息,可能是诈骗。
2. 保护自身权益
录音留存证据:通话时全程录音,若对方存在威胁、辱骂、冒充公检法或一天内拨打超过3次(违反《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7条),可向监管部门举报。
拒绝无关第三方骚扰: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催收方不得向债务人以外的亲友透露债务信息,否则可起诉侵权。
3. 应对策略
协商还款计划:若债务属实且无力一次性偿还,可主动联系债权人(而非催收方)协商分期方案,要求停止委托第三方催收。
异议处理:若认为债务有误(如已还款、金额不符、超过诉讼时效等),7日内书面提交异议并停止还款,要求债权人核实。
4. 举报违规催收
渠道: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举报网贷类催收)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短信/电话骚扰)
当地银保监局(银行委托的催收)
公安部门(如涉及暴力、恐吓等犯罪行为)
5. 法律救济
若催收严重影响生活,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依据《民法典》第1033条向法院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
注意:
避免直接挂断或激怒催收人员,理性沟通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如涉及大额债务或复杂情况,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可拨打12348法律援助热线)。
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处理方式,保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