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段记录江苏盐城暴力讨债全过程的视频再度引发舆论关注。画面中,多名男子持械闯入居民小区,以威胁、殴打手段强行索债,现场血迹斑斑的冲突场景令人触目惊心。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民间债务纠纷的暴力化倾向,更折射出部分公职人员知法犯法的恶劣行径——据调查,主犯董某系当地交管所副所长,其利用职权组织社会人员实施犯罪的行为,严重挑战了法治底线。该视频的传播,成为观察基层社会治理漏洞与暴力催收乱象的典型案例。
事件经过与舆论发酵
根据视频内容与警方通报,事件的源于一笔机械货款纠纷。乔女士夫妇因未支付供应商陈老板货款,被董某以“代为追债”名义上门威胁。董某纠集三名同伙持砍刀闯入居民区,在争执中造成乔女士与工厂员工手指肌腱断裂等重伤。视频中“不还钱就砍人”“哪个跑就是狗××”等嚣张言论,以及宝马车、管制刀具等作案工具,均显示出暴力讨债的预谋性与组织性。
事件曝光后,舆论焦点迅速从经济纠纷转向公职人员涉黑问题。董某作为交通运管系统副所长,其“小弟”讨债的行径引发公众对基层权力滥用的质疑。网友评论直指:“公职人员带头违法,如何保障群众安全?”舆情发酵促使纪检部门介入,但截至2025年3月,董某仍未归案,暴露出基层执法追逃机制的短板。
暴力催收的法治困境
盐城讨债事件并非孤例。类似案件中,暴力催收往往伴随非法拘禁、寻衅滋事等刑事犯罪。例如2020年盐城警方打掉的暴力讨债团伙,通过技术手段干扰受害人通讯,甚至冒充公检法实施威胁,其作案手法呈现专业化、隐蔽化趋势。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已涉嫌触犯《刑法》第238条非法拘禁罪、第293条寻衅滋事罪,但实践中常因“经济纠纷”定性模糊导致打击不力。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催收者利用法律漏洞规避风险。如盐城黑社会头目龚品文曾咨询律师研究“合法讨债”,通过软暴力、心理威慑等手段逼迫受害人,其团伙五年内实施149起犯罪却长期未被根除。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法律对新型催收手段的规制不足,亟需完善司法解释与证据认定标准。
社会治理的多维反思
从社会治理视角看,暴力讨债乱象的滋生与债务纠纷解决机制失灵密切相关。盐城多起案例显示,当司法途径成本高、周期长时,部分债权人转向地下催收市场。网页检索显示,当地存在多家标榜“专业追债”的公司,其服务协议中甚至包含“风险代理”“佣金抽成”条款,这类机构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客观上助长了暴力催收产业链。
公职人员参与暴力讨债暴露出权力监督的漏洞。董某案中,交通局内部对其长期缺岗未予追责,直至案发后才启动纪律审查,凸显基层单位日常监管的形同虚设。学者建议,应建立公职人员行为异常预警机制,并将债务纠纷处理纳入廉政风险排查范围,防止“执法者”沦为“违法者”。
重构债务纠纷解决体系
遏制暴力讨债需构建多元化的纠纷化解机制。河南省公安厅《关于讨债警情处置的指导意见》提供了实践范本:警方应区分“经济纠纷”与“违法犯罪”,对非法侵入住宅、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保全、调解仲裁等合法途径解决争议。数据显示,盐城法院2017年开展“亮剑执行难”行动时,单日执行到位金额达69万元,证明司法强制力足以震慑失信行为。
未来改革应着重三方面:一是建立民间借贷备案平台,实现债务关系透明化;二是推广“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降低维权成本;三是加强反催收黑产联盟建设,如2020年盐城警方扣押的20余本“讨债话术本”,为识别犯罪模式提供了关键线索。只有形成“预防-打击-救济”的全链条治理,才能根治暴力讨债的社会顽疾。
法治文明与债务的重塑
盐城讨债视频所揭示的,不仅是单个案件的暴力冲突,更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紧迫课题。当公权力与黑恶势力勾结、法律途径被暴力手段替代时,社会信任基础将遭受严重侵蚀。解决这一困局,需要强化执法刚性——如对在逃人员董某的全力追捕,也需要柔性的制度设计——例如建立企业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更重要的是,通过普法教育重塑“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共识,让每起债务纠纷的解决都成为法治文明的生动实践。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以血还债”的悲剧重演,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