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件核心事件:史某拖欠79岁老太45万元债务
南京老太与史某的民间借贷纠纷经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0年终审判决,史某需偿还45.37万元及利息,但其长期拖欠,仅零星支付小额款项。
史某后转移至陕西眉县经营混凝土厂,并隐匿行踪。2025年1月,债权人儿子徐先生与南京高淳区执行法官前往眉县强制执行,发现史某的微信、支付宝流水显示其具备还款能力。
2025年1月23日,执行过程中,史某当众示意工厂工人围堵法官并殴打徐先生,随后趁乱逃跑。现场有七八名工人参与殴打,导致徐先生受伤。眉县警方随后对打人事件行政立案,但史某至今未归案。
法院解释称,史某名下混凝土厂因环保问题被责令停工,属于违规资产,法院无处置权,导致无法通过查封资产清偿债务。史某涉及多起债务纠纷,执行难度大。
2. 南京讨债行业背景与争议
南京存在多家名义上的“咨询公司”,实际从事非法讨债活动。例如,部分公司通过暴力威胁、跟踪、非法拘禁等手段追债,甚至涉及刑事案件(如使用定位软件追踪债务人)。
2025年南京警方曾破获一起非法定位APP案件,发现讨债公司利用技术手段实时定位债务人,并与黑恶势力勾结。
尽管法院判决明确,但执行难问题普遍。例如,另一起案件(2023年)中,南京法院因“一案两判”(刑事与民事判决矛盾)导致70万元债务无法追回。
法官在史某案中提及的“违规企业无法执行”暴露了司法执行中的现实障碍。
3. 社会影响与舆论反应
史某案引发公众对“老赖”逃避责任的愤怒,同时质疑法院执行力度不足。法官称“违规企业无法处置”的表态被批评为推诿,舆论呼吁强化法律威慑。
由于合法途径执行困难,部分债权人转向非法讨债公司,但此类行为风险极高。例如,南京曾发生讨债公司诈骗委托人、卷款跑路等事件。法律专家强调,委托非法讨债公司可能需承担连带责任。
4. 当前进展与建议
截至2025年3月,史某仍在逃,眉县警方持续追查;老太的债务仍未清偿。其他类似案件中,南京法院建议通过正规法律途径解决债务问题,并提醒避免委托非法机构。
南京的讨债事件反映了民间借贷纠纷中“执行难”的普遍问题,以及非法讨债行业的灰色生存空间。史某案作为典型案例,既暴露了司法实践中的漏洞,也引发了对法律权威与社会诚信的讨论。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执行机制,并加强对非法讨债的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