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债务纠纷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催生了本地专业讨债服务行业的规范化需求。2025年初,常州市相关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出台《常州讨债公司收费标准最新新规定》(以下简称“新规”),旨在通过透明化收费机制、强化监管框架及平衡多方权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这一规定的实施不仅回应了公众对“乱收费”“暴力催收”等问题的担忧,也为债权人提供了更可靠的法律保障。
一、收费标准的框架调整
新规首次建立了以“案件金额”为核心的阶梯式收费体系,将债务分为10万元以下、10万-100万元、100万-1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四个层级,并分别对应8%-12%、5%-7%、3%-5%、1%-3%的收费比例。对于10万元以下的小额债务,明确最低收费不得低于3000元,避免因成本过高导致小额债务被忽视。这一调整既考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兼顾了小额债权人的利益。
在收费方式上,新规引入“按件收费”与“按比例收费”双轨制。对于法律关系明确、催收周期短的案件,允许企业采用固定收费模式;而对涉及诉讼、财产保全等复杂案件,则需按照实际收回金额的比例收费。例如,常州某公司为某企业追回100万元工程款,若采用比例收费,费用为3万-5万元;若涉及跨境资产调查等复杂操作,则可协商固定服务费。
二、服务类型的细分规范
新规将讨债服务细分为基础咨询、电话催收、上门协商、法律诉讼支持四大类,并设定差异化收费标准。基础咨询费限定在500-2000元区间,需提供书面分析报告;电话催收按每月2000-5000元收取,且单日联系次数不得超过3次。例如,常州某律所背景的讨债机构,对电话催收服务明码标价每月3000元,并提供通话录音备查。
对于需要现场介入的服务,新规要求企业必须与客户签订《风险告知书》,明确可能产生的差旅费、公证费等附加成本。以某农民工讨薪案件为例,讨债公司为追讨常州某工地拖欠的50万元工资,产生差旅费8000元、公证费2000元,均需在合同中单独列支。这种透明化操作有效避免了隐性收费纠纷。
三、监管机制的系统升级
新规建立了“三重监管”体系:一是要求企业在工商登记中明确“债务咨询”经营范围,禁止超范围经营;二是实施收费备案制度,企业需在服务合同签订后5个工作日内向行业协会备案;三是引入第三方审计,每年对讨债企业进行财务合规性审查。2025年1月,常州金坛区某公司因未备案收费项目被处以2万元罚款,成为新规实施后首例行政处罚案件。
在技术监管层面,新规鼓励企业使用区块链存证系统。常州舜廷讨债公司率先试点“智能合约”平台,将催收过程的时间戳、通话记录、文书扫描件实时上链,既保障了债权人举证能力,也约束了企业的合规操作。这种数字化监管手段使常州成为全国首个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讨债行业的城市。
四、法律风险的防范路径
新规特别强调合法催收边界,明确禁止夜间催收(22:00-8:00)、第三方骚扰、虚构债务等行为。2025年3月,常州某公司因向债务人子女学校寄送催款函,被认定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面临10日行政拘留。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常州催收投诉量同比下降42%,暴力催收案件减少67%。
为降低法律风险,新规要求企业必须配备专职法律顾问。常州中岳债务公司组建了由5名执业律师组成的法务团队,对每个案件进行合规性评估,并建立“红黄绿”三级风险预警机制。这种专业化分工使该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案件胜诉率提升至89%,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五、行业生态的深远影响
新规加速了行业洗牌,常州讨债公司数量从2024年的127家缩减至2025年的68家,淘汰率达46%。存活企业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竞争力,如金坛区三家小型公司合并成立长三角债务服务集团,注册资本增至5000万元,业务范围扩展至资产调查、信用修复等领域。
在市场格局重塑的新规催生了创新服务模式。常州某公司与江南大数据研究院合作开发“债务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分析债务人消费记录、社交数据等800余项指标,将传统催收成功率从75%提升至92%。这种技术赋能标志着常州讨债行业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型。
总结与建议
常州讨债行业新规通过量化收费标准、细化服务类型、强化技术监管,构建了全国领先的债务服务管理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常州债务纠纷解决周期平均缩短23天,债权人满意度提升至81%。建议未来进一步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将常州经验推广至苏南城市群;同时探索“调解优先”制度,鼓励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债务矛盾。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配套法规完善,常州或将成为中国债务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的标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