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进展
2025年3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史某需偿还79岁徐老太45.37万元及利息,但史某长期拖欠并隐匿在陕西眉县的混凝土厂。1月23日,执行法官与徐老太儿子徐某赴厂执行时,史某指使工人暴力阻拦并殴打徐某,趁机逃脱。目前警方已立案调查,案件涉及妨碍公务及故意伤害罪,后续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2022年判决南京华侨城实业有限公司需支付12万余元服务款,但截至2025年3月,华侨城仅支付4万余元,剩余款项仍未结清。债权人已申请强制执行,事件引发对央企债务处理效率及流程问题的讨论。
二、法院处理债务纠纷动态
1. 江宁区法院化解2.2亿元工程款纠纷
江宁法院通过“建设工程纠纷联动化解机制”,联合调解中心处理某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2.2亿元工程款纠纷,涉及56名债权人及千万元民工工资。最终达成协议,优先支付民工工资,避免。
2. 南京法院“执转破”化解债务328亿元
2023年南京法院通过“执转破”程序受理案件676件,化解债务328.2亿元。典型案例包括某汽车科技公司股东出资诉讼促全额清偿职工债权,以及烂尾商品房续建项目通过公开招募投资盘活资产。
三、民间讨债与法律风险警示
部分公司如“南京中岳债务”以“不成功不收费”吸引客户,但需注意合法性。法院提醒应通过正规法律途径解决债务纠纷,避免委托非法催收机构。近期案例显示,暴力讨债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如秦淮区检察院审理的暴力催收案件。
南京银行针对网贷逾期问题提供协商还款方案,南京市消协2025年发布的金融调解案例显示,金融机构需履行告知义务并人性化处理还款困难,例如信用卡年费纠纷中银行因未充分告知被判取消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