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徐州一起涉及“虚假讨债视频”的案件引发广泛关注。当地警方通报称,董某某、李某某为博取流量并宣传其纹身店,通过摆拍“黑社会恐吓债主”的虚假视频,甚至谎报警情以增强视频“真实性”,导致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大规模传播。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也再次将公众视线聚焦于债务追讨的合法性与边界问题。随着短视频平台成为债务纠纷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如何平衡法律手段与舆论监督、防范非法讨债行为,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一、法律风险与执法警示
徐州警方此次查处的虚假讨债视频案件,揭示了网络时代债务纠纷处理中潜藏的法律风险。根据通报,董某某等人通过虚构情节、伪造证据的方式制作视频,已涉嫌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公安机关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此类行为不仅扰乱社会秩序,还可能误导公众对合法讨债程序的认知。事实上,徐州近年已多次打击非法讨债活动,例如2019年以盛某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因暴力催收、虚假诉讼等罪名被判处重刑。这些案例表明,法律对非法讨债的界定日益明晰,任何逾越法律边界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从执法角度看,徐州警方的行动释放出强烈信号: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根据《刑法》及《网络安全法》,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2023年徐州警方还查处了池某某编造“男子弑亲埋尸”谣言案,进一步强化了对网络造谣的打击力度。这些案例为公众划定了法律红线,提醒债权人及服务机构必须通过司法诉讼、债务重组等合法途径解决纠纷,避免因不当手段反噬自身。
二、合法追债的实践路径
在徐州,专业律师团队与合规讨债公司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债务处理模式。例如,江苏恒邦律师事务所的包敬立律师团队通过风险代理模式,成功代理多起复杂债务案件,尤其擅长民间借贷和工程款追讨。法律实务中,徐州法院对“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等无效合同行为的判决(如仅支持返还实际本金)也体现了司法对合法性的严格审查。这些实践表明,合法追债的核心在于证据链的完整性与程序合规性。
从操作流程看,正规债务处理通常包括债务凭证审核、协商或诉讼方案制定、执行追踪等步骤。例如,苏州某讨债公司的公开视频(徐州可参考)强调,需通过法律手段冻结资产或申请审计,而非采取激进行为。徐州律师包阳在抖音平台发布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解析视频,则从法律科普角度指导公众如何避免债务纠纷中的举证困境。这些案例显示,合法追债不仅依赖专业团队,更需要公众对法律规则的主动学习与应用。
三、网络曝光的双刃剑效应
短视频平台在债务纠纷解决中扮演了复杂角色。一方面,徐州律师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实务解析视频(如“家庭债务划分标准”),有效普及法律知识。虚假讨债视频的传播却可能加剧社会焦虑,甚至衍生次生风险。例如,董某某案件中,虚假视频的广泛传播导致公众对“黑社会讨债”产生恐慌,间接损害了正规法律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徐州警方曾查处某房产中介员工编造“学校搬迁”谣言案件,警示自媒体在债务议题上的信息发布需谨慎。
从监管层面看,徐州网信办与公安部门的联合行动提供了治理范本。2023年以来,徐州已关停多个造谣账号,并通过“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加强资质审核。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仍可能放大极端案例,例如近期徐州胡亮“欠债失联”事件在多个社交平台引发热议,部分用户通过标签(如胡亮欠钱胡总)进行舆论施压,但此类曝光若缺乏证据支撑,可能构成网络暴力。如何在舆论监督与隐私保护间取得平衡,成为未来网络治理的关键。
总结与建议
徐州讨债视频事件揭示了债务追讨领域的多重矛盾:合法性与效率的冲突、网络传播的正向价值与负面效应、公众法律意识与投机心理的博弈。从典型案例看,司法途径仍是解决债务纠纷的基石,而短视频等新媒体既可成为普法工具,也可能沦为谣言温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如区块链存证)强化债务凭证的可信度,或建立区域性债务调解平台以降低诉讼成本。对公众而言,选择有资质的律师团队(如江苏汇君律师事务所的程理想律师)、警惕“低价陷阱”,并通过合法程序维权,才是规避风险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