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讨债公司催债最新消息视频曝光

一、供应商围堵企业总部讨债视频曝光

1. 事件背景

嘉兴某新能源车企因资金链断裂,拖欠多家供应商款项,导致部分供应商采取在总部大楼前拉横幅、喊口号等激进方式维权。现场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暴露企业债务危机对产业链的连锁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困境。

  • 涉事企业被曝解散研发团队、拖欠员工薪资,甚至有员工证实自2024年11月起便出现延期支付赔偿金的情况。
  • 供应商表示,部分企业通过隐匿账户资金、转移财产等方式逃避债务,司法执行面临滞后性难题。
  • 2. 法律争议与社会反应

  • 该事件涉及《民法典》债务履行义务与《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示威规定的冲突。供应商的维权行为虽情有可原,但若超出合法边界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 公众讨论焦点集中在企业高管责任(如挪用资金支付个人豪宅租金)、地方监管缺位及《企业破产法》对债权人保护不足等问题。
  • 二、催收行业政策与法律更新

    1. 刑法修正案新增罪名

    2024年《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催收非法债务罪”,明确将暴力、胁迫、恐吓、跟踪等九类行为纳入刑事处罚范围,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例如,嘉兴某债权人因在债务人家门口焚烧黄纸被认定为“恐吓”定罪。

  • 该罪名适用需满足“双非”条件:催收对象为高利贷、赌债等非法债务,且手段违法
  • 2. 地方司法实践

  • 嘉兴法院通过“涉黑案件清零”专项行动,2020年已判决50名涉黑催收人员,其中首犯陶某因组织高利贷团伙并实施非法拘禁被判15年。
  • 2025年新执行办法强调债权人需通过合法途径申请财产查控,禁止堵门、骚扰等私力救济。
  • 三、行业乱象与监管动态

    1. 灰色催收手段

  • 嘉兴部分讨债公司以“法律咨询”“商账追收”名义开展业务,实际采用威胁商业信誉、跟踪定位等灰色手段。例如,宣称“合法智取手段施加强大压力”,但合法性存疑。
  • 浙江省公安厅自2011年起禁止设立专业讨债公司,但2025年统计显示嘉兴仍有超30家机构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信息
  • 2. 监管技术升级

  • 通过建立全国失信被执行人数据库限制高消费和出境,并加强跨部门协作。例如,2022年公安与税务部门联合查处利用虚假合同催收的公司。
  • 2025年新规要求催收机构首次联系债务人时需明确告知申诉渠道及法律援助,并禁止夜间催收(22点至次日8点)。
  • 四、公众应对与风险提示

    1. 合法催收路径

  • 建议优先通过诉讼保全资产,或委托正规律所而非“讨债公司”。例如,嘉兴法院试点“执行通知前置”程序,将履行义务告知嵌入审判阶段,执结率提升18%。
  • 新规允许通过全国执行信息平台查询债务人财产,但擅自公开隐私仍属违法。
  • 2. 警惕非法催收风险

  • 分公司以“成功收费”吸引客户,但实际可能收取高额前期费用并卷款跑路,如2014年老金委托讨债公司反被骗取2200元案例
  • 债务人若遭遇威胁或骚扰,可向公安部门举报,或通过司法途径申请信用修复(2025年嘉兴已有23%被执行人通过该机制恢复信用)。
  • 五、未来趋势与技术赋能

    1. 智慧执行系统试点

    嘉兴正探索区块链存证借贷合同、AI分析债务人消费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催收透明度和效率。

    2. 供应链金融创新

    小米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被建议借鉴,即通过AI实时监控供应商现金流,提前介入风险处置

    总结嘉兴讨债行业在政策高压下逐步规范化,但仍存在灰色操作空间。债权人及债务人应优先选择合法途径解决纠纷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首页
    微信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