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徐州市因多起涉及讨债的争议事件引发舆论关注。从民间借贷纠纷到网络谣言炒作,再到司法执行难题,讨债行为在徐州呈现出复杂的社会图景。2023年8月,徐州警方查处董某某、李某某编造”黑社会欠债不还”的虚假讨债视频,该案暴露出网络时代民间讨债的灰色地带。而2024年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委托讨债纠纷案,则揭示了合法债权实现的司法困境。这些事件交织反映出法治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双重挑战。
一、徐州警方的执法新动向
徐州公安机关自2023年开展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以来,已查处多起涉嫌编造虚假讨债视频案件。在”黑社会欠债不还”摆拍案中,董某某等人不仅召集社会青年表演暴力讨债场景,更通过谎报警情获取出警视频素材,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欺骗网民。这种新型网络犯罪手法,将真实执法场景与虚构情节结合,极大提升了谣言的迷惑性。公安机关对此类案件的查处,凸显出对网络空间秩序维护的升级。
针对传统讨债领域,徐州警方早在2018年就破获盛政黑社会性质组织案,该团伙通过”套路贷”实施喷漆、送花圈、奏哀乐等暴力催收,导致多名受害人写下遗书。对比可见,徐州对非法讨债的打击已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格局。2025年新实施的《民典法》进一步强化了失信被执行人惩戒措施,为徐州执法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二、司法救济的实践突破
在王某与陈某委托讨债纠纷案中,法院突破传统债权转让关系的表象,创造性认定双方构成无偿委托合同关系,依据《民法典》第929条判决受托人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裁判要旨为民间常见的”债权代持”行为划定了法律边界。徐州中院法官在审理中发现,此类案件多发于亲友间委托讨债,当事人往往仅凭口头约定,导致维权时举证困难。
司法实践中的另一突破体现在强制执行创新。2025年《民典法》明确将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纳入法律体系,徐州某法院在执行田某非法拘禁讨债案时,除追究刑责外,还将田某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数据显示,徐州法院2024年通过”执行难”专项治理,为债权人挽回经济损失逾3亿元,其中70%案件涉及民间借贷纠纷。
三、民间借贷的法治困境
徐州某餐饮从业者邵某的经历具有典型性:因疫情导致资金链断裂,在多个网贷平台”以贷养贷”,最终陷入暴力催收泥潭。这类案件反映出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与民间融资需求激增的矛盾。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徐州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约35%涉及”砍头息””服务费”等变相高利贷,暴露出金融监管盲区。
在维权方式选择上,田某非法拘禁案与王某司法救济案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采取私力救济导致全家获刑,后者通过诉讼执行实现债权。徐州律协调研显示,仅28%的债权人熟悉财产保全程序,超半数受访者承认曾考虑过非法催收手段。这种认知差距凸显普法教育的紧迫性。
徐州近年来的法治实践为全国债务纠纷治理提供了样本。从打击虚假讨债视频维护网络秩序,到创新司法裁判规则保障合法债权,再到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多维度治理体系逐步成型。建议未来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建立民间借贷登记备案系统,实现全流程监管;二是推广”律师调解+司法确认”纠纷解决模式;三是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定电子证据。唯有法治建设与社会信用双轮驱动,才能根治讨债乱象,实现”让守信者畅通无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的治理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