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律合规性
合法性是首要标准。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直接以“讨债公司”名义注册或经营债务追讨业务的企业属于非法。1993年、1995年及2000年多部门联合文件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讨债公司登记和运营,并多次取缔相关活动。
合法的债务追讨应通过法律途径(如诉讼、仲裁)或委托律师进行。若公司以“商务咨询”“资产管理”等名义变相从事讨债业务,仍可能因实际业务内容违法被取缔。
2. 业务模式与专业能力
合规的债务追收机构(如保理公司)需具备专业能力,包括法律程序熟悉度、谈判技巧、债务人财务状况分析等。其业务应围绕合法催收展开,如发送书面通知、协商还款计划等,而非暴力或威胁手段。
非法讨债公司常采用威胁、骚扰、跟踪甚至暴力手段,此类行为可能触犯《刑法》中的非法拘禁罪、敲诈勒索罪等。
3. 透明度与诚信度
合法机构需向债权人和债务人明确费用、流程及权利义务,避免隐瞒或欺诈。例如,收费应基于合同约定,不得收取高额“佣金”或虚构费用。
非法机构往往通过虚假承诺或伪造身份骗取信任,甚至卷款潜逃,导致债权人债权失控。
4.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合法机构需严格保护,防止泄露或滥用。非法公司可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债务人隐私(如、跟踪),此类行为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
5. 行业声誉与风险
行业声誉是重要参考标准。合法机构通常有合规记录和良好口碑,而非法公司多涉及投诉、诉讼或被行政处罚。
委托非法讨债公司的债权人可能因“指使”违法行为被认定为共犯,承担刑事责任。
补充说明:我国对讨债公司的政策矛盾
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但部分机构仍以“商务调查”“信用管理”等名义变相存在。2025年新规要求催收行业需持合法资质并规范操作,但实际监管仍存在灰色地带。
合法催收与非法讨债的界限在于是否使用法律允许的手段,以及是否具备金融机构委托的资质。例如,银行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需符合金融监管要求。
讨债公司的界定标准既包含法律层面的合法性判断,也涉及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在我国,直接以讨债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均属非法,合法债务追收需通过法律途径或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如律师事务所、合规保理公司)。债权人应避免委托非法机构,以免承担法律风险。